-
放下假的,才能找到真的
放下假的,才能找到真的 現在講一個離婆多尊者開悟的公案。 他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別處去,晚上路過荒野,前無村莊,後無旅舍,發現在路旁有一小亭(是供給行人休息用的...[閱讀全文]
-
殺佛殺祖,向何處懺悔?
杭州真寂聞谷廣印禪師,云棲祩宏禪師之法嗣,俗姓周,嘉善人。其母生他時,曾夢見玄武神手執寶劍,率眾甲士守護其門,師遂落地。廣印禪師七歲時,常常瞑目端坐,沉默寡言。父母...[閱讀全文]
-
文公楊億居士悟道因緣
文公楊億居士,字大年,廣慧元璉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幼時極聰穎,被舉為禪童。長大后,才高八斗,但是卻不知道有佛教這回事。 一日,楊億居士拜訪同僚,見對方正在誦讀《金剛...[閱讀全文]
-
唯此一乘道。無二亦無三
問。佛性與眾生性。為同為別。師云。性無同異。若約三乘教。即說有佛性有眾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異。若約佛乘及祖師相傳。即不說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異。非...[閱讀全文]
-
閻羅王派到人間的五個使者
佛言。昔者為鹽樓王。有弘普之慈諸墮罪獄者。王盡現之。王曰。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如行。諸惡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愿王哀我赦除罪過。王曰。...[閱讀全文]
-
一行禪師:痛苦不是全部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陽光、嬰兒的眼。痛苦不是全部,我們還必須去認識和體驗生命中的奇跡,它們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每一...[閱讀全文]
-
可惜我不能把這美麗的月亮送給他
良寬禪師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腳下一間簡陋的茅棚,生活過得非常簡單。有一天晚上,他從外面講經回來,剛好撞上一個小偷正在光顧他的茅蘆,小偷看到禪師回來了,慌張得...[閱讀全文]
-
天慧實徹禪師悟道因緣
天慧實徹禪師,天隱圓修下靈鷲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唐,浙江興化人。天慧禪師頭上曾經長滿瘌痢,十九歲出家,投本邑報恩庵貫之和尚落發,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參學,遍歷禪席,達三十...[閱讀全文]
-
只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幾次三番的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著說:我們已發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么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閱讀全文]
-
馬祖道一禪師門下有一位叫鄧隱峰的居士
鄧隱峰辭師,師曰:甚么處去? 曰:石頭去。 師曰:石頭路滑。 曰: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才到石頭,即繞禪床一匝,振錫一聲。 問:是何宗旨? 石頭曰:蒼天,蒼天! 峰無語。...[閱讀全文]
-
世事無!鸾痰臒o常觀
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系,其間沒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為剎那生滅的。這就是十一義中性無常義和剎那滅義。佛...[閱讀全文]
-
滴水和尚與儀山禪師的因緣
滴水和尚與儀山禪師的因緣 寒冬臘月,一個名為滴水的和尚去天龍寺拜見儀山禪師。外面下著很大的雪,可是儀山禪師卻不讓他進門。那個和尚就在門外一直跪著,這一跪就是三天...[閱讀全文]
-
虛云老和尚的悟道因緣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時候,虛云老和尚忽然睜眼一看,只見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墻還看見香燈師在小解,又看見西單師在廁所里大便。再向遠處看,江中行船、兩岸樹...[閱讀全文]
-
佛印禪師——斗對奇趣
了元俗姓林,江西饒州人,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他三歲時,便通讀《論語》及諸家之詩,五歲時已能誦詩三千首,而且出口成章,眾人都稱之為神童。 林公子雖然熟讀儒家經典,但卻...[閱讀全文]
-
不肯脫帽聽法的國王(圖文)
從前,有一位比丘于波羅梨國的雞頭園升座說法,數千萬人圍繞左右,聆聽開示,無不法喜充滿。 當時法律規定:入寺聽法及禮佛者,皆須脫帽,以表示恭敬。結果,國王因頭發稀少,又...[閱讀全文]
-
世界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后的狀態
有僧問:何物大于天地? 靈默禪師道:無人識得伊。 那僧又問:還可雕琢也無? 靈默禪師道:汝試下手看。 又有僧問:此個門中,始終事如何? 靈默禪師道:汝道目前底成來得多...[閱讀全文]
-
云在青天水在瓶(惟儼禪師)
惟儼禪師十七歲時就出了家,拜謁石頭禪師後,密領玄者,得其衣缽,住灃州(今湖南灃縣)藥山,徒眾云集,禪風大振。朗州刺史李翺仰慕其名,屢次延請他,都沒有成功,便入山親自拜謁...[閱讀全文]
-
武夷巖茶與佛教不解之緣
武夷山,重巒疊嶂,丹霞地貌,終年云霧飄繞,空氣濕度大,適合茶樹生長,為出產名茶提供得天獨厚條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廟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們遠避塵世,靜宜誦頌的道理...[閱讀全文]
-
馬祖道一:唯一以俗姓稱祖的佛教僧侶
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馬,在佛教僧侶中,以俗姓稱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馬祖十二歲出家當了和尚,后來到南岳拜懷讓為師。 一天,懷讓看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參禪,于是...[閱讀全文]
-
老安國師嗣五祖忍大師
在嵩山。 坦然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旨? 師曰:何不問自家意旨,問他意旨作什摩? 進曰:如何是坦然意旨? 師曰:汝須密作用。 進曰:如何是密作用? 師閉目又開目,坦然...[閱讀全文]
-
雪竇重顯——云門宗中興之祖 傳播云門宗禪(圖文)
重顯(9801052)俗姓李,字隱之,遂寧(今四川潼南)人。重顯出身于豪富之家,世代以儒業相傳。24歲那年,重顯的父母相繼去世,他感到人生無常,于是投益州(今四川成都)普安院仁銑...[閱讀全文]
-
苦行得禪定方便度眾生
無量時日之前,賜慰如來出世并為眾生宣講佛法,令眾生得以擺脫老、[閱讀全文]
-
梵天勸請佛陀說法因緣(圖文)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善勝道場,圓滿無上佛果。初成道時,佛陀思惟五濁惡世眾生迷惑顛倒,難可教化,久住世間,實無益處,而欲入無余涅槃。 當時,...[閱讀全文]
-
“本來父母”在哪里?
一日,天氣寒冷。正聰禪師令德寶禪師生爐子。 其間,正聰禪師趁機便問:人人有個本來父母,子之父母今在何處? 德寶禪師道:一火焚之。 正聰禪師道:恁么則子無父母耶? 德...[閱讀全文]
-
有緣即住無緣去 一任清風送白云
一天,幽谷老人正漫步山溪間,忽見一少年站立山崖,似欲跳崖狀。 幽谷老人忽然拍掌大笑。 少年莫名其妙回頭問道: 「我痛苦已極,你撫掌大笑。請問老翁,什么事惹你如此高...[閱讀全文]
-
如何用500元買到5000元的“心頭愛”
佛下山游說佛法,在一家店鋪看到一尊佛像,形體逼真,神態安然。佛大悅,欲買之,店鋪老板要價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鐘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里對眾僧...[閱讀全文]
-
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唐朝時,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湖南南岳的一個山洞中,曾寫了一首詩,表達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這首...[閱讀全文]
-
白馬方彖禪師悟道因緣
夔州白馬儀峰方彖禪師,俗姓羅,達州人,法系不詳。出家后,一心參究如何是鬼神覷不破之機,三年后,恍然有[閱讀全文]
-
誰能調伏眾生的心(圖文)
一天,四眾弟子、諸大國王、臣民在舍衛城給孤獨園中,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聆聽開示。此時大眾心中不禁興起疑問:世尊過去生是何因緣,能發起如此廣大道心,救度一切眾生,而成...[閱讀全文]
-
幻身非有,病從何來?
一日,方念禪師來到五乳峰前,瞻仰初祖達磨大師九年面壁處,忽然契悟宗門妙旨。方念禪師喜不自勝,身心踴躍,徑直來到丈室,向常潤禪師呈偈云: 五乳峰前,好個消息。 大小石...[閱讀全文]
-
病中比丘 突破平日的盲點 得證解脫(圖文)
編者按: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三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八九經》。病中,對一般人來說,算是一種逆境。差摩比丘在逆境中,透過與學友間的互相討論激蕩,竟能突破...[閱讀全文]
-
人死后,自性在哪里?
對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來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無時不在說法。如果功夫用得好,一個平?雌饋順O微不足道的機緣,足以激發其本有的智慧現前。感溫禪師的侍者之悟道,便是一例...[閱讀全文]
-
鸚鵡王與惡受王(圖文)
從前在印度的迦尸國,國王名叫惡受,不行善道,百般虐待子民,做了許許多多的壞事,乃至遠從各地來的商人,所帶著的珍奇寶物都被他奪取,也不付報酬。此事被大家相互傳說著,以...[閱讀全文]
-
佛法即是心法 世間何處不用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閱讀全文]
-
蘋手之聲(東陽禪師)
默雷禪師有個叫東陽的小徒弟。 這位小徒弟看到他的師兄們每天早晚都分別到大師的房中請求參禪開示,師父給他們公案,用來拴住心猿意馬,於是也請求師父指點。 「等等吧,...[閱讀全文]
-
別無所獲,只修得一顆柔軟心
日本的道元禪師從中國學禪回來時,有人問他修到了什么。 禪師說:別無所獲,只修得一顆柔軟心。 柔軟心,即是忍辱之心,禪者非柔軟心不修。在我們的心中,總有一種堅硬的東...[閱讀全文]
-
發惡誓,后果不堪設想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已經斷除煩惱,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對許多尼姑們敘述了她自己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果報。她說:我過去曾經做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雖然我先生家財萬貫...[閱讀全文]
-
《傳心法要》黃檗山斷際禪師
黃檗山斷際禪師在其《傳心法要》中,有下面一段參禪的教示: 「各位弟兄!你們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呵佛罵祖,到這里都用不著。平日只管欺人,怎知道今日自欺了。各位...[閱讀全文]
-
劫火洞然,大干俱壞,不知這個還壞不壞?
有個和尚問大隨法真禪師:劫火洞然,大干俱壞,不知這個還壞不壞?我們自性還壞不壞? 大隨禪師說:壞!和尚茫然,那么就不得已隨它去,隨它壞了嗎!禪師回答:是的! 和尚不服,自...[閱讀全文]
-
志公和尚,神通看前因后果!
梁武帝時,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后果一一明了。某次,一個有錢人家有婚事,便請志公和尚去念經。他一踏進門口,便嘆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閱讀全文]
-
《禪林問對》——理入和行入
[原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觀壁,無自無他,凡圣等一...[閱讀全文]
-
無異元來禪師悟道因緣
無異元來禪師,無明慧經禪師之法嗣,俗姓沙,廬州(今安徽境內)舒城人,生于大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元來禪師十六歲游金陵,一日于瓦棺寺聽講《法華經》,遂生出世之志,于是前...[閱讀全文]
-
為一句話而改變了一生
唐代的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途中遇見一位出家人對他說:你要去考官,求取世間的榮華富貴,倒不如去參加選佛,成就出世間的解脫。他一聽,當下改變了主意,到寺院出家參禪,...[閱讀全文]
-
如何是教意(云門禪師)
陳操尚書,與裴休、李翺同時,凡一見僧來,便施齋請飯,贈錢三百。 一天云門來了,便問:「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請問什麼是和尚行腳的事呢?」 云門說:「尚書這話曾問過幾...[閱讀全文]
-
佛說“愛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真正的愛不是用言語可以表達的,是發自內心的,愛上一個人你的整顆心都會被你愛的人所吸引,為他(她)著迷,為他(她)牽掛,但愿每一分鐘都可以見到他(她) ,見不到的時候時時...[閱讀全文]
-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白云守端禪師,衡陽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禪師披削,往參楊岐方會,經點撥而開悟,遂拜楊岐門下。守端禪師初次拜見楊岐,向楊岐說偈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閱讀全文]
-
五年分疏不下(趙州禪師)
僧問趙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是不是現在參禪的人所必須遵循的現成格式呢?」 趙州說:「曾經有人也這么問我,可我一直過了五年還鬧不明白! 僧人的問話壁立千仞,趙...[閱讀全文]
-
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
道楷禪師開悟會,便在芙蓉湖心,結庵傳法,一時道俗云集。 道楷禪師曾示眾云: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豈可以等閑利養,埋沒平生!直須兩頭...[閱讀全文]
-
華嚴道隆禪師悟道因緣
東京華嚴道隆禪師,廣慧元璉禪師之法嗣。初參襄州石門慧徹和尚(屬曹洞宗),道隆禪師便問:古者道,但得隨處安閑,自然合他古轍。雖有此語,疑心未歇時如何? 石門和尚道:知有...[閱讀全文]
-
禪茶一味,空有不二(圖文)
柏樹子,趙州橋,無情說法時時,可惜你我不會,風送鐘聲,說些什么?不禁又使我想起那千年的公案。 趙州悠然地坐在禪床上,偶爾用拂子趕趕蒼蠅。身邊也許放著一杯茶吧。那個禪...[閱讀全文]
-
不壞萬法,而已超越萬法
佛窟惟則禪師,宋朝長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臺山翠屏巖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葉鋪蓋屋頂,結成草庵,以清水滋潤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饑。 一天,一個樵...[閱讀全文]
-
武夷巖茶與佛教不解之緣(一)
武夷山市茶藝團每場茶藝表演,都少不了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代表作武夷禪茶,深受來武夷山旅游的中外賓客贊譽。這一讓人回味無窮的禪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巖茶與佛教的淵源關...[閱讀全文]
-
禪有高調 也有低調(圖)
天剛破曉,朱友峰居士興沖沖的抱著一束鮮花及供果,趕到大佛寺想參加寺院的早課,誰知才一踏進大殿,左側突然跑出一個人,正好與朱友峰撞個滿懷,將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閱讀全文]
-
太虛大師——我的宗教體驗
我初出家,雖然有很多復雜的因緣,而最主要的還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讀經、參禪,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這樣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過的。第一年...[閱讀全文]
-
念一聲阿彌陀佛 滌蕩世俗一切塵埃(圖文)
阿彌陀佛,別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觀自在王極樂世界中的阿彌陀佛佛、甘露王。密號為清靜。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 阿...[閱讀全文]
-
一位老人——百世佛父不續緣 因障佛行菩薩道(圖文)
編者按:《百業經》是釋迦牟尼佛宣說因果的一部作品。其中共有一百多個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閱讀全文]
-
國王最終的選擇 善良孩子的本來樣子(圖文)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和你我住的地方沒什么兩樣的國家,有一個村莊,那里住了五個兄弟姐妹,他們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 寒冷的冬天里,他們總是緊緊地圍在一起取暖。 有一...[閱讀全文]
-
達摩面壁幾年?達摩面壁九年不吃不喝的故事
達摩面壁了九年。達摩祖師來到少林寺后,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為他修性坐禪的地方。相傳達摩祖師在這個石洞里,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從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閱讀全文]
-
禪,只是悟才能夠得到
證悟禪師前去拜見庵元禪師,閑談中就提到蘇東坡的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證悟禪師贊嘆地說:這首詩的前面兩句,頗有氣勢...[閱讀全文]
-
紫柏大師的“平生三大負”與憨山大師的“為學有三要”
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都是晚明佛教復興運動中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佛教高僧。在晚明佛教四大師中,紫柏與憨山具有相近的性情與宗教關懷,是典型的以出世身做入世事業的禪門尊...[閱讀全文]
-
人最大的缺點是什么?
弟子問禪師:人最大的缺點是什么,而這些缺點又是他自己發現不了的? 禪師說:愚昧、殘忍、怯懦。 第一愚昧:有一個老太太80歲得了一個孫子,她歡喜的不得了。兒媳婦不讓她...[閱讀全文]
-
意在钁(jue2)頭邊
唐代陸希聲居士初訪仰山禪師時,便問道:三門俱開從何門進入? 仰山:從信心門入。 希聲:其它二門要它何用? 仰山:亦可從其門進入。 希聲:從何門進入? 仰山:從慧心門入...[閱讀全文]
-
末利夫人持戒不受香瓔(圖文)
佛陀于菩提樹下得道證果后,于羅閱祇國弘法教化,后來又前往舍衛國度化眾生,深得波斯匿王與百官的敬仰。當時,國內有位大商主,名叫波利,帶領五百位商人出海尋寶,正當船只行...[閱讀全文]
-
憨山大師——五臺悟道
盤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間,憨山大師與妙峰師又行腳至五臺山,住塔院寺。三月三日,大方主人從雪堆中清理出幾間舊屋,供大師靜修。當時正是萬山冰雪,一片銀色的世界。大師頓感...[閱讀全文]
-
紛繁中的靜心 超越世俗
對生活而言,與生命所企求的只有希望。同時要堅定信心,尋求樂趣,在痛苦中表現剛毅,在逆境中表現勇敢。從工作求經驗,從事實求進步,培養深厚的力量,努力地使自己的心智充實...[閱讀全文]
-
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
溈山老人曾說過,「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固婆嵝葚┫嚯m然知道出家是好,但自己身為丞相不能出家,遂造了一間大廟,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時辦道。當時有很多出家人,聽說湖南...[閱讀全文]
-
惠光國王十善化民(圖文)
久遠以前,有一位施陀尼彌國王,統治著廣大的領土與眾多臣民;雖有諸多后妃美眷,但仍膝下無子。國王為此憂愁不已,擔心王位無人繼承,便舉行盛大隆重的祝禱儀式,祈求上天恩賜...[閱讀全文]
-
優婆夷發愿并子成道緣(圖文)
過去,佛陀在世間教化眾生時,有一位優婆夷總是盡己所能,日日虔誠供養佛陀,無有懈[閱讀全文]
-
誰再開我棺材,誰就不是我弟子
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天臺德韶國師之法嗣,福州人。 遇安禪師悟道后,住溫州瑞鹿寺。后示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他的入寂非常自在瀟灑。 臨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囑...[閱讀全文]
-
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里
從前有一個人要在一個月以後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預備起來,使臨時不致缺少供應。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從牛身上取下來積儲,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應該...[閱讀全文]
-
這老頭子怎么張口就說這種話
一天,南泉給眾僧舀粥。馬祖過來問道:桶里是什么? 南泉答道:這老頭子怎么張口就說這種話? 馬祖沒有再吭聲,從此別的和尚也不敢再考他。 南泉普愿離開馬祖后,棲止于池陽...[閱讀全文]
-
一個參禪的和尚與一個念佛的和尚
我記得說過,前二年說過,近來很少說,一個參禪的、一個念佛的,這兩樣比較一下。我以前跟諦閑老法師學教,在他那里參學。聽諦閑老法師說:自己有好處,給人家講講說說也有好處...[閱讀全文]
-
五后忍大師下傍出一枝
神秀和尚、老安國師、道明和尚。神秀下普寂,普寂下懶瓚和尚。在南岳。師有樂道歌曰: 兀然無事無改換,無事何須論一段。 真心無散亂,他事不須斷。 過去已過去,未來更莫...[閱讀全文]
-
為霖道霈禪師悟道因緣
道霈禪師,鼓山元賢禪師之法嗣,字為霖,號旅泊,亦稱非家叟,俗姓丁,福建建安人,生于大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道霈禪師十四歲投本郡白云寺為沙彌,第二年便落發,學習經教...[閱讀全文]
-
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
大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詔令江南大德,于蔣山為陣亡將士設追薦大法會。梵琦禪師奉命升座說法。帝大悅。第二年三月,朱元璋再詔梵琦禪師于蔣山說法,并贈內府白金。洪武...[閱讀全文]
-
憨山大師——盤山遇僧
明萬歷改元癸酉正月,憨山大師行腳至五臺山,首先求[閱讀全文]
-
不可四盡(法演四戒)
宋朝有一位禪師,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禪師。他當年在舒州太平寺任住持的時候,其師五祖法演曾謂之曰:住持此院,也就是給你自己的勸誡。其師所指也就是法演四戒, 分別有以...[閱讀全文]
-
我們忙的到底是什么?
看過一則中國禪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著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規的和尚。路途很遠,負責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來后,都要清點身邊的幾樣東西。第一樣是包...[閱讀全文]
-
憨山大師——肉身不朽
明朝天啟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時,憨山大師于廣東曹溪端坐而逝,世壽七十八歲。當天夜里,群鳥悲鳴。并有毫光沖天,照亮夜空。四眾哀慟,聲震山谷。 大師靈體三天以后依然栩栩...[閱讀全文]
-
八風吹不動 一屁過江來
一條長江,岸這邊住著出色的佛印禪師,岸那邊住著佛教名士蘇東坡,二人互相仰慕,時有來往這天蘇東坡來訪佛印,聽侍者說佛印禪師出去了,但并不太遠。渡一回江也不容易,既來之...[閱讀全文]
-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在古印度的時候,常常發生干旱或是水災,因此,老百姓們常常失去收成,過著饑腸轆轆的日子。有一位婆羅門,因為不忍心看到大家總是饑餓的樣子,于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廟里去祈...[閱讀全文]
-
滄桑興教寺:當罌粟花開滿申遺大道時
滄桑興教寺:當罌粟花開滿申遺大道時 經濟學博士陳懷松飽含深情撰寫本文,觀后為之動容。我們不敢設想當罌粟花開滿申遺大道時,我們的文化還會有遺產嗎?謹以此文分享給所...[閱讀全文]
-
虛擬世界是否存在真實罪業
視點: 臺灣佛教法師稱玩游戲殺人是罪業 佛弟子網絡偷菜,該不該? 虛擬殺人游戲被訴教人說謊引發爭議 編者的話:最近網上掀起了一番爭論,吸引了許多人,尤其是學佛人的...[閱讀全文]
-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閱讀全文]
-
智慧是治療煩惱的必備良藥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兩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無法拿東西,若反過掌來用手心,則雙手萬能。善是利益,惡是損害。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閱讀全文]
-
修善積福得升天(圖文)
過去,忉利天王帝釋與大梵天王親近友好。一日,大梵天王至忉利天宮,發現帝釋憂愁不樂,于是問其原因。帝釋說:您想想看,天人若天福享盡就必須降生人間,若不懂得修善積福,不...[閱讀全文]
-
惠能大師寶衣生根 密語度人 返觀內心清晰得見(圖文)
惠能一路饑餐渴飲,日夜兼程,眼看就到大庾嶺了。他正想輕松地喘口氣歇歇腳,猛地聽到背后人聲嘈雜,回頭一看,頓時大驚失色。只見有數百人正吶喊著追來。離得太遠,聽不清喊...[閱讀全文]
-
佛號在心中是不可取代的
在《凈土圣賢錄》里面講到一個公案: 宋朝有一個人叫馬圩,這個馬圩居士是杭州的一個地方官,他的父親也是做官,他的父親是拜慈云遵式大師做師父,就是慈云懺主,就是創造十...[閱讀全文]
-
唐朝時期佛教對茶的貢獻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紀由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的(大致與我國的孔子、老子時代相當),最初由西域傳入我國,東漢初年開始廣為流傳,在隋唐和盛唐時,全國已經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閱讀全文]
-
福田殊勝的祗樹給孤獨園(圖文)
舍衛城中,有一大臣名為須達,因樂善好施,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所以城中人民皆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長者見佛聞法后,歡喜無量,隨即買下太子的祇陀園,欲供養佛陀,成就精舍。...[閱讀全文]
-
一代宗德立公案 千秋萬世傳茶興
1200多年以前,唐代禪門巨匠從諗禪師,在趙州這片土地上舉揚釋加如來傳續下來的涅磐妙盡,他于無量法門之中結合國人參禪修佛之實情,催生出聞名于世的吃茶去公案,為當時中國...[閱讀全文]
-
弘一大師的意外發現(圖文)
1936年,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在捧讀一冊日本古版《大藏經》時,檢出一只夾在書頁之內的古蒼蠅。他以收藏家的視角善待這只生物標本,并以獨特的創意將其打造成為一件裝置精巧的...[閱讀全文]
-
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納那么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過分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閱讀全文]
-
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
臨安府凈慈肯堂彥充禪師,東林□庵道顏禪師之法嗣,俗姓盛,於潛(今浙江臨安縣境內)人。彥充禪師幼時依明空院義堪禪師出家。受具足戒后,彥充禪師即游方參學,先后禮謁過大愚...[閱讀全文]
-
猶有紋彩(四祖道信)
【原文】子①問曰:諸圣從何而證?師云:廓然廓然。子曰:與摩②則無圣去也。師曰:猶有這個紋彩在。(據《祖堂集》卷二) 【譯文】孩子問道:以往的諸位佛圣如何印證?道信禪師...[閱讀全文]
-
皮肉骨髓(菩提達摩禪師)
菩提達摩就要去世了,他召集弟子們說:「我的壽命快到了。死之前,我想證實一下你們的禪法修為到底如何,請你們將自己所悟到的說給我聽聽吧! 據說,菩提達摩有四大弟子,...[閱讀全文]
-
《佛今在何》佛光禪師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閱讀全文]
-
鶴林和尚嗣牛頭威禪師
師諱馬素,未規行狀,不決化緣始終。敕謚大律禪師大和寶航之塔。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 師卻云: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 有僧敲門,師問:是什摩...[閱讀全文]
-
花開見禪 花不開也見禪
人對事物的認知有三個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認知的境界。 桂琛禪師去參訪玄沙禪師。 玄沙問:三界唯心,你是怎么體會的? 桂琛指著椅子,問:你叫這個是什...[閱讀全文]
-
諸法解脫(四祖道信)
【原文】迄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據《五燈會元》卷一) 【譯文】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6...[閱讀全文]
-
大慧宗臬——除卻心頭火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閱讀全文]
-
五百仙人 腳印引路 兩世得度
一時,佛在舍衛城。在寂靜森林安住的五百仙人經常對天尊作火供。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如來正等覺具二種智慧、四無畏、七菩提支、八解脫、九等持和十力等無量功德,日日夜夜...[閱讀全文]
-
明師吐血(興教明師)
飲光是佛陀弟子大迦葉的漢文譯名。佛經中曾說∶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披彌勒百尺之身。那本是用比喻的手法,說飲光已得佛教的真傳,堪為傳法大器。但卻有人泥於文字,死鉆牛...[閱讀全文]
-
是你心里的燈滅了,與我的蠟燭何干?
佛光禪師向學僧提起一則公案道: 古時,人們的多用紙糊的燈籠點蠟燭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訪朋友,辭別時,天色以晚,朋友就給他一只燈籠,讓他照路回家。 盲者謝絕說:我不...[閱讀全文]
-
《禪林問對》——以心傳心
[原文] (神光)則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師語神光云:諸佛菩薩求法,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汝雖斷臂求法,亦可在。遂改神光名為惠可。又問:請和尚安心。師曰;將心來,...[閱讀全文]
-
痛苦源泉 在于錯誤的追求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原諒;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得到他人的諒解;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卻每天想去干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閱讀全文]
-
什么是佛法_佛法的意思
有一個和尚覺得自己跟隨鳥巢師父夠久了,他認為自己已經熟知佛法,於是決定向鳥巢師父告別,外出尋覓更精深的佛法。 「多謝師父這幾年的照顧,我要離開這裡了」「你要到哪...[閱讀全文]
-
一個漂亮少女闖進了禪堂
禪堂中死一般的寂靜,寂靜得似乎空無一人。 只有守關的老禪師心中清楚,參加這次閉關的四十名法師今天已經到了最后一關破生死關;生死關亦稱情欲關,情欲不斷,生死難了。但...[閱讀全文]
-
中竺中仁禪師悟道因緣
臨安府中天竺□(同拗,ao)堂中仁禪師,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洛陽人。中仁禪師少年時投東京奉先院出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落發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往來于三藏譯經場所...[閱讀全文]
-
鄧隱峰參石頭禪師公案
鄧隱峰是唐朝著名禪師馬祖的一位得意門生。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已經學有所成,就去向馬祖告假,說要去參石頭禪師,看看自己的水平。 馬祖知道石頭是很厲害的人物,就說:石頭路...[閱讀全文]
-
鳥窠和尚嗣徑山國一禪師
在杭州。未睹行錄,不決化緣始終。因侍者辭,師問:汝去何處?對曰:向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我這里亦有小許。侍者便問:如何是這里佛法?師抽一莖布毛示,侍者便悟。 ...[閱讀全文]
-
樹的沉思·風的腳印·花的笑聲·草的香氣
1、說得出就開門 禪師擔任燒火僧人的時候,一天關上門,燒得滿屋都是煙,大叫救火,救火!,馬上僧眾都聚集過來,禪師說:說得出我就開門!僧眾都回答不出,南泉禪師這時候就把鑰...[閱讀全文]
-
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
一天,弟子們和禪師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總是歪歪扭扭,而禪師卻插得整整齊齊,就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 弟子們感到很疑惑,就問禪師:師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閱讀全文]
-
鼓山元賢禪師悟道因緣
鼓山元賢禪師,無明慧經禪師之法嗣,俗姓蔡,字永覺,福建建陽人,大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出生。元賢禪師為諸生時,嗜好周程張朱之學。二十五歲時,曾讀書于山寺。一日,偶然聽...[閱讀全文]
-
憨山大師——平陽賦詩
憨山大師下五臺山后,暫住在平陽府太守胡順庵家。胡公求大師賦詩,并留下古今詩集幾本供參考。大師隨手翻閱幾頁,剛一動念構思,文字詩句便如泉涌,不可遏止,傾刻之間已做二...[閱讀全文]
-
放棄很難 選擇也同樣很難
今早在QQ上,得到一位網友發過來的故事: 這也是我聽一朋友和我說的:一家很出名的公司招收新的職員,其中有一道試題是這樣的:你開著一輛車,在暴風驟雨的晚上,經過一個公交...[閱讀全文]
-
禪話禪音禪事禪心(圖文)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無論其財富、地位、能力、權利,還是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她,但她卻還是郁郁寡歡,連個談心的人也沒有。于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詢問如何...[閱讀全文]
-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這兩句禪語出自永嘉玄覺的《奢摩他頌》開頭語。 永嘉玄覺以《證道歌》聞名于世,他是禪宗六祖惠能的弟子。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是開悟以...[閱讀全文]
-
我想修禪,怎么入定?
今天有個小道友,勞動的,她突然間看到我,看看左右沒有人,她才問我幾句話,不然她不敢問。 她看沒有人了,她問我,她說:老法師啊!我想修禪怎么入定啊? 我說:你在干什么? ...[閱讀全文]
-
禪者,見性成佛才是最大的目的
耽源禪師有一次提著籃子要往方丈室去的時候,路途中,慧忠國師就叫住他問道:你盛那么多的青梅子做什么用? 耽源:供養諸佛菩薩用的。 慧忠:那么青的梅子,尚未長熟,吃的時...[閱讀全文]
-
寬容將換取一切美好的事物
寬容是一種胸懷,一種睿智,一種樂觀的面對人生的勇氣。它能驅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淚,它能傳播心靈的快樂和微笑。寬容勝產幽默,減少人生的沉重感,讓人生充滿快樂和歡笑。[閱讀全文]
-
禪,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
有一個學僧道岫,雖然精于禪道的修持,但始終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參禪學道的同參,不少人對禪都能有所體會,想想自己實在沒有資格學禪,既不幽默,又無靈巧,始終不能入門。...[閱讀全文]
-
我怎么一點也不認識你?
藥山惟嚴禪師有一天飯后在園子里散步,看到寺里燒飯的飯頭,就問道:你在寺院里多長時間了?飯頭規規矩矩地回答說:三年了。老禪師看了他一眼,說道:我怎么一點也不認識你?飯...[閱讀全文]
-
憨山大師——法堂煉磨
大師剛開始習禪時,由于尚未得參究要領,故久無消息。乃專心念佛,日夜不斷,凈念相續,不久即有感應。 一天晚上,夢見阿彌陀佛現身,立于空中,相好光明,了了分明。大師行接足...[閱讀全文]
-
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師問融曰:「在此作甚么?」 融曰:「觀心! 師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融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 師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閱讀全文]
-
圓悟克勤大師因艷詩悟道 開悟的奇特機緣(圖文)
圓悟克勤大師是宋朝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僧人。 他開悟的機緣尤為奇特,是從一首艷詩悟道的。 克勤自幼稟賦聰異,一日能記千言,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閱讀全文]
-
將觸動你心中蒙塵的怒火拭去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是真心。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閱讀全文]
-
沙彌無意踩死青蛙 竟被師父逼迫自殺
無德禪師,教徒非常嚴格,有位沙彌走夜路時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青蛙。 無德禪師知道后,就非常嚴厲地教訓說:你怎么能隨便踩死生靈呢?這是犯殺生根本大戒,為免業報輪回,你去后...[閱讀全文]
-
兩座廟—善用別人的智慧
有一個縣太爺,為了教化民心,計劃重建縣城當中兩座比鄰的寺廟。公示一經張貼,前來競標的隊伍十分踴躍。經過層層的篩選,最后由兩組人馬雀屛中選:一組為工匠,另外一組則為...[閱讀全文]
-
盲人提燈與苦行僧的領悟
漆黑的夜晚,有位苦行僧來到荒僻的村落,街上村民們你來我往。 苦行僧摸黑走進一條小巷,忽然看見有燈光從小巷深處照過來,只聽見一位村民說:瞎子提燈過來了。一個雙目失明...[閱讀全文]
-
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有人請教大龍禪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世上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嗎? 大龍禪師回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畫啊! 山花開似錦-山上開的花呀,美得象錦...[閱讀全文]
-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閱讀全文]
-
把內心涂成彩虹般絢爛 快樂的生活
當你的心中裝滿了陰霾,你的世界也就會隨之變得憂郁起來,處處變得暗淡無光;如果你摒棄怯懦,使自己內心充滿光亮,那么,你腳下的路也會漸漸地明亮起來。[閱讀全文]
-
“狗再生”帶來的不僅是感動(圖文)
成都一條被車撞傷的狗被主人拋棄在路邊,許多居民給它端去食物和水,并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再生。 它每天都在找主人,還流眼淚。 居民宋大姐說,再生很懂得感恩,有人給自己喂...[閱讀全文]
-
以貌取人,人間的通病
宋朝的江西從悅禪師參訪云蓋守智禪師的時候,對談不到幾句,云蓋守智禪師就批評他道: 看你雖然是長沙道吾山的首座,但是談吐竟如醉人一樣! 從悅面紅耳熱的答道: 請和尚...[閱讀全文]
-
白隱禪師的「只手之聲」
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里參禪,心里非常向往,就鼓起勇氣請求雷禪師準許他也能進入禪堂參禪。默雷禪師道:學禪要用心,絕不能嬉戲、游樂,以你小小的年...[閱讀全文]
-
印中通授禪師悟道因緣
陽山松際印中通授禪師,磬山天隱圓修禪師之法嗣,俗姓嚴,烏程人。通授禪師十七歲投道場山落發。后投天隱圓修禪師座下參學。圓修禪師令他看趙州狗子無佛性之話頭。通授遂謹...[閱讀全文]
-
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己
阿凱給佛蓮發來信息: 我有一個心結,一直影響著我的生活。 我在上學時,一直算個好學生。小學畢業考到了一個重點中學,后來在考高中時出現了問題。當時,我在報考時要報一...[閱讀全文]
-
你是僧寶,應改名僧璨
4、法佛無二 [原文] 有一居士①,不說年幾,□有十四②,及至禮師,不稱姓名,云:弟子身患風疾③,請和尚為弟子懺悔。師云:汝將罪來,為汝懺悔。居士曰:覓罪不可見。師云:我...[閱讀全文]
-
凈精進菩薩教化王子 禮拜懺悔終得道證果
過去,在人壽有八萬四千歲時,人人安樂,當時的佛名為廣光明。廣光明佛住世時,國王、大臣以及百性人人信受佛法,個個安居樂業。 國王有個兒子名叫財功德,年十六歲,面貌英俊...[閱讀全文]
-
佛陀食用三月馬麥的故事
在毗蘭若村中,有位婆羅門,聽說供養佛陀可得大福報,遂于夏安居時啟請佛陀帶領五百比丘入村居住,于三個月中接受他的四事供養。然而,在佛陀一行人到達之后,婆羅門卻又反悔...[閱讀全文]
-
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有個人問禪師: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禪師說:欲望! 那個人滿臉疑惑。 禪師說: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農民想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便決定到那里打探一...[閱讀全文]
-
把假的放下,便能找到真的
現在講一個離婆多尊者開悟的公案。 他是佛的弟子。有一天,他到別處去,晚上路過荒野,前無村莊,后無旅舍,見路旁有一小亭(供給行人休息用),于是他就在此亭過夜。但是心中...[閱讀全文]
-
虱子是什么做的(圖文)
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于許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閱讀全文]
-
如何是自己清凈法身?
南宮令于鐘英居士,西京萬壽幻休常潤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見明,河南鄴下人。鐘英居士生而胎素,性情柔慈,長大后被舉為孝廉。因屢試不第,遂生入佛逃禪師之志。他曾經告訴...[閱讀全文]
-
五百女子入佛門 精進修行 開悟證果
舍衛國東南方的汪洋大海之中,矗立著一座美麗的小島。它四面環海,與陸地遙遙相對,仿佛是一塊與世隔絕而又可望不可及的人間仙境。 小島地勢平坦,宛如突兀在海平面上的一...[閱讀全文]
-
欲知佛性之義,當觀時節因緣
欲知佛性之義,當觀時節因緣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說:"出家人要依隨時令而行,冷即冷,熱即熱。 欲知佛性之義,當觀時節因緣。" 門上寫門字 從前,有一個老禪僧住在庵內,在...[閱讀全文]
-
無念深有禪師悟道因緣
瑞州黃檗無念深有禪師,俗姓熊,黃州麻城人。無念禪師十六歲時,曾患痘風,生命垂危。他的叔叔和兄長商議道,讓他出家或許能保住一條性命。果然,他的病不久就好了。無念禪師...[閱讀全文]
-
將心比心 大愛無我 盡享安樂
很多人不快樂,何故?太累了,欲望太強。若能遠離晴憂次女傘業衰,雨憂長女鞋業衰,心平氣和,凡事不鉆牛角尖,常將心比心,大愛無我,離欲阿羅漢,能不得安樂?[閱讀全文]
-
憨山大師——寺廟啟蒙
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金陵全椒縣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大師滿周歲時曾大病一場,母親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禱告:愿舍兒出家。不久病即...[閱讀全文]
-
佛心的追隨者(圖文)
阿底峽尊者時常強調要相信因果業報。當一個人相信名利、權力、手段比較三寶還要深刻的時候,佛法不能進入他的內心。因此,皈依不足以化度他;也不足以感動他行持佛法。菩提...[閱讀全文]
-
在禪宗里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禪宗里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 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閱讀全文]
-
無疑真信禪師悟道因緣
象城凈業無疑真信禪師,西京萬壽幻休常潤禪師之法嗣,俗姓劉,蓬山人。真信禪師少時從城中陽現禪師出家受戒,日以書寫《華嚴經》為業。 一天晚上,真信禪師書寫《華嚴經》,...[閱讀全文]
-
禪門公案——哪個不是精底
盤山和尚在街上看到有人正在賣野豬肉?腿藢θ獾昀习逭f:請切最上等的肉一斤。只見老板放下割肉刀,雙手在抱胸前,大大咧咧地會問:那你老兄說說哪個地方的肉不是上等的?盤...[閱讀全文]
-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東坡很喜歡參禪,也喜歡跟和尚做朋友,他有一位和尚朋友叫佛[閱讀全文]
-
所作業不亡,果報還自受
梁武帝那個時候,有位國師有神通。有一天,梁武帝要下棋,下棋的時候,就跟門口的衛兵講:今天我下棋,什么人來我都不見。這時,剛好國師來了。衛兵說:大王下棋,不能求見。國師...[閱讀全文]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